农科天地->海鲈养殖->鲈鱼封闭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总结

鲈鱼封闭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总结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7-12-19 15:47 阅读量:1885

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挑战,水质恶化使养殖成本增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增高、效益下降,产生的药残、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水产品品质和国际贸易;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加剧了我国水环境污染,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原水水质对水产养殖十分重要,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难降解小分子有毒有机化合物(简称环境激素),虽然浓度低,对养殖动物毒害很大。环境激素通过排污、倾废、渗漏、径流等多种方式进入渔业水域,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其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养鱼先养水,最好的水产养殖方式是实现循环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依赖,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水排放,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绿色养殖,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发展设施渔业水处理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沉淀-过滤-气浮-消毒阶段,没有高效生化处理措施,不能实现循环水养殖,更加缺乏对养殖原水中农药、除草剂等小分子有毒化合物解毒处理措施,这是限制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该工艺适用于精养模式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水产育苗和大规模塘鱼暂养等领域。

福建省是重点渔业省之一,水产养殖发展至今已经有近40年历史,从最初的四大家鱼养殖到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到目前的多品种养殖,其中鲈鱼养殖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比较经济的品种。目前,我国养殖鲈鱼的养殖方式有:1、近海网箱养殖,2、淡水池塘单养,3、咸淡水池塘单养。网箱养殖选点受限大,投资多,风险大;池塘养殖产量低,成功率低;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2013年诏安县明星淡水养殖中心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承担实施了《鲈鱼封闭式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内容如下:

鲈鱼封闭式循环水高密度池塘养殖技术研究,根据该鱼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总结我省高位池高密度对虾封闭式养殖成功的模式,借助池塘标准化改造、专用饲料配置、微生物制剂使用等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养殖技术理念及管理技术的介入,达到稳产高产,实行养殖全过程封闭式零排放,不污染环境。确保水产养殖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确保了食品安全。

技术总结如下

一、池塘的标准化改造与配套设施的完善。

前期工作:包括池塘改造,清池消毒,增氧设施安装,养殖技术人员培训。

1、借助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改造,通过进行渠底清於,进排水渠道修整,池底清於和挖深,池岸固基和护坡,道路维修,路桥维修,电力整修,增氧和饲料加工设备配套,达到标准化要求。

2、养殖试验池塘改造建设100亩,标准水深:1.8-2.5米;水泥板护坡;单口池塘面积5-8亩,有独立进排水闸门。

3、配置辅助设施:配套水底微孔增氧和叶轮水车增氧机及必要水质检测仪器。

4、建设2口面积为10亩大小的污水处理池,底部增设暴气设施。

5、建设生活废物和 病死鲈鱼集中处理场所2个,确保养殖生产过程池塘健康,对周边环境不污染或损害。

二、苗种放养

1、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一周进行养殖池塘清池消毒,用漂白粉每亩30公斤,全池泼洒进水至20CM水深,2天后排干,连续冲洗2-3次,至放苗前2-3天把池内水位进升至1-1.5M。

2、鲈鱼苗放养
选择本地人工繁育苗种,体长3CM以上,规格整齐,背色青,活动力强,选择晴朗的天气,放养密度每亩8000条。

三、养殖管理

根据项目实施制定的方案,养殖分为养殖动物日常管理和养殖废水处理回收,分别进行管理。

1、投饵技术的掌控:
①饵料选择:选用鲈鱼膨化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质量符合NY5072的要求,保证无公害。
②投喂方法:早晚各投喂一次,早上占60%左右。投饵量根据水温和水质情况结合鲈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20-25℃时鲈鱼摄食最活跃投饵率适当提高到鱼体总重的3%,其他水温控制在鱼体总重的7%-8%,特别 在高温季节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并在 饵料中拌5%的保肝利胆中草药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量投喂。

2、养殖池塘水质调控
①换水: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每天换水1次,换水时间选择在 傍晚时分,换水量5%。定期10天投入沸石粉和复合微生态制剂,以保持良好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爆发,提高成活率,促进健康养殖。监控水环境(色、味、DO、PH、氨氮、亚硝等)。
②改善底质:定期使用氧化型底质改良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0.25KG/亩)使底部处于氧化状态,有效控制水中氨氮、亚硝。
③水体消毒:使用漂白粉使有效氯浓度达到10PPM或者PVP-I使有效I浓度达到0.5PPM,每隔一周交替使用一次,试用期间停止使用微生态制剂,以免使微生态制剂失效。
④污水处理与循环再使用:从养殖池塘排换出来的养殖废水通过排水沟集中排放收集到废水池,经过消毒、沉淀→曝气→解毒→添加活菌→养殖用水等程序循环使用,一般从消毒到再使用的时间约5天时间,两组污水处理池交替使用。

3、日常管理
①巡查:坚持每天早晚巡查制度。检查闸门、堤坝、防逃设施等是否完好无损,观察水色、水位、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在天气变化时间加强池塘巡查。
②测量:坚持每天测量养殖池塘与污水处理池塘的水的 各项指标,做好记录。
③污水处理池日常管理:每天观测污水处理池的水体情况,检测各项指标,协调好2组污水处理池的交替使用,及时清洗污水处理池底部,保证池底干净。

四、病害防治

鲈鱼养殖的病害防治主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主要防治方法:

1、寄生虫病,一般都用中草药药浴结合内服,如车轮虫病害用复方苦参散外泼加拌料内服。

2、细菌性性病一般以中草药内服结合体表消毒,如细菌性肠炎,一般用5%的三黄散拌料,连喂一周,外用10%PVP-I消毒,使有效I浓度达到0.3-0.5PPM。

3、真菌感染,一般使用体表消毒加内服,如水霉病一般用10%的乙酰水杨酸全池泼洒和5%的电解多维拌料内服。

五、鲈鱼的收捕

根据实施方案,鲈鱼养到9月份,体重达到400克/尾以上,开始收捕上市,收捕时采取全池拉网,挑取出400克以上的上市,400克以下的放回继续养殖。

通过以上措施,使得养殖鲈鱼在9月-12月间陆续上市,亩产到达7000斤,总产量70万斤,总产值840万元,利润300万元。同时节约用水,减少对养殖周边环境的污染,达到健康养殖,有力推动无公害养殖的发展。

a2015102820391717.jpg

6、结论

根据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利用池塘共生、互利互补原则,共同促进养殖水体环境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充分发挥微生物群的作用,减少养殖排放,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病害病害发生,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健康养殖的发展。